食品伙伴網(wǎng)服務號

河蟹弧菌病控制要點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13-11-19
核心提示:發(fā)生原因 引起河蟹弧菌病的病原有多種弧菌,其中主要包括鰻弧菌、溶藻酸弧菌、副溶血弧菌等。該類菌主要感染血淋巴,其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放養(yǎng)密度高,飼養(yǎng)過程中河蟹受到機械損傷或敵害侵入使蟹體表受損,水質污染,投喂人工飼料過多,導致弧菌繼發(fā)性感染。
一、發(fā)生與危害

  1. 發(fā)生原因  引起河蟹弧菌病的病原有多種弧菌,其中主要包括鰻弧菌、溶藻酸弧菌、副溶血弧菌等。該類菌主要感染血淋巴,其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放養(yǎng)密度高,飼養(yǎng)過程中河蟹受到機械損傷或敵害侵入使蟹體表受損,水質污染,投喂人工飼料過多,導致弧菌繼發(fā)性感染。病蟹腹部和附肢腐爛,體色變淺,白色不透明,發(fā)育變態(tài)停滯不前。病蟹組織中,特別是鰓組織中,有血細胞和細菌聚集成不透明的白色團塊,瀕死或剛死的病蟹體內有大量的凝血塊。病蟹身體瘦弱,活動能力減弱,行動遲緩,匍匐在池邊,多數(shù)在水的中、下層緩慢游動,趨光性差,體色變白,攝食減少或不攝食,有時病蟹呈昏迷不醒狀。隨著病情發(fā)展,胸足伸直失去活動能力,最終聚集在池邊淺灘處死亡。

該病主要危害幼蟹,蚤狀幼體甚至大眼幼體。發(fā)病率較高,死亡率可達50%以上。如若幼體染病,l~2天內即會導致“全軍覆滅”。該病的主要流行季節(jié)為夏季,流行水溫25~30℃。

  2. 診斷  將病蟹的血液淋巴涂片,若發(fā)現(xiàn)有弧狀、螺旋狀或S型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,且具該病癥狀的,基本可判定為此病。對于早期患病幼體,通過身體比較透明的地方,在400倍顯微鏡下,可見到細菌在幼體內各組織間的血淋巴活潑游動。確診需用弧菌多價血清進行凝集試驗。

二、防治方法

  1. 預防  (1)合理放養(yǎng),保持適宜的密度,一般為每平方米3~6只,每只5~10克。(2)在捕撈與運輸過程中,要盡量小心,避免蟹體受傷。(3)及時更換新水,調節(jié)水質,保持水質清潔,以防止因有機質增多而導致該病發(fā)生。(4)在育苗期間,育苗池用15~20毫克/升的高錳酸鉀遍池淋洗消毒,育苗工具用50毫克/升的漂白粉浸浴1小時以上,配制半咸水用的淡水用10毫克/升的漂白粉消毒。(5)在發(fā)病季節(jié),全池潑灑1毫克/升的土霉素或1~2毫克/升漂白粉進行預防。

2. 治療  (1)用2~3毫克/升的土霉素,或1.5~2毫克/升的氯霉素,或1毫克/升的氟哌酸全池潑灑,每日1次,連用3~5次。(2)將土霉素(每公斤蟹用0.1~0.2克)或紅霉索(每公斤飼料加入10克)拌在飼料中,制成藥物顆粒飼料后投喂,連喂7天為1個療程,根據(jù)病情可連喂1~2個療程。

編輯:foodqa

 
分享:
關鍵詞: 河蟹 弧菌病 控制 要點
[ 網(wǎng)刊訂閱 ]  [ 生產(chǎn)技術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 

 
 
推薦生產(chǎn)技術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0.026 second(s), 14 queries, Memory 0.88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