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伙伴網服務號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生產技術 » 種植技術 » 水果 » 正文

紅棗漿爛果病需周年防治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13-08-26
核心提示:棗漿爛果又名棗黑腐病,褐斑病等,是我國北方棗區(qū)的一種重要病害。近年來,我省及河南、山西、北京等地發(fā)病日趨嚴重,流行年份病果率達50%以上,甚至絕收。
       棗漿爛果又名棗黑腐病,褐斑病等,是我國北方棗區(qū)的一種重要病害。近年來,我省及河南、山西、北京等地發(fā)病日趨嚴重,流行年份病果率達50%以上,甚至絕收。

一、病害發(fā)生規(guī)律及特癥

據近幾年來有關科技人員調查、鑒定表明,造成漿爛果病的原因有多種,其中,多數(shù)的漿爛病害是由殼梭孢菌引起的。前期受害的棗果先在肩部或胴部出現(xiàn)淺黃色不規(guī)則的變色斑,邊緣較清晰,以后病斑逐漸擴大,病部稍有凹陷或皺褶,顏色也隨之加深,變成紅褐色,最后整個病果呈黑褐色,失去光澤,病部果肉為淺土黃色小斑塊,嚴重時直至全部果肉變?yōu)楹稚,最后呈灰黑色至黑色。病組織松軟呈海綿狀壞死,味苦,不堪食用。后期(9月份)受害果面出現(xiàn)褐色斑點,并逐漸擴大成長橢圓形病斑,果肉呈軟腐狀,嚴重時全果軟腐。棗果出現(xiàn)癥狀后2~3天即提早脫落。當年的病果落地后,在潮濕條件下,病部長出許多黑色顆粒色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金絲小棗漿爛果病原寄生范圍廣,楊樹、柳樹、榆樹、刺槐、蘋果、梨等樹種均可為病原寄主,散發(fā)出的病原孢子導致棗果致病漿爛。棗進入后期,病原侵染的棗果更易導致棗果發(fā)病。金絲小棗漿爛果病原具有明顯的潛伏侵染現(xiàn)象,致病菌侵染期為棗樹的整個生長季節(jié),前期侵染,后期發(fā)病。另外,由毀滅性莖點霉菌引起爛把(即果柄腐爛)、由細鏈格孢菌為害引起的在果皮上出現(xiàn)黑斑(也稱黑療)也屬漿爛果的范疇。以上三種病原菌可單獨侵染,也可混合侵染。

病原菌以菌叢、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果和枯死的枝條上越冬。翌年分生孢子借風雨、昆蟲等傳播,從傷口、自然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。病原菌在6月下旬落花后的幼果期開始侵染,并處于潛伏狀態(tài)。到果實接近成熟時才發(fā)病,即8月下旬至9月上旬開始發(fā)病。發(fā)病早的病果提早落地,當溫度高時,又會產生分生孢子再次侵染,此期的潛育期為2~7天。

發(fā)病早晚、輕重和當年的降雨次數(shù)和棗林空氣的相對濕度密切相關。陰雨天氣多的年份,病害發(fā)生早而且重;反之,則晚,而且也輕。尤其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,連續(xù)陰雨天氣的時間多時,病害就可能暴發(fā)成災。此外,樹勢較弱的果樹,發(fā)病早、重;棗樹行間種植矮稈作物的,通風透光好、濕度小,發(fā)病輕;受盲椿象、桃小食心蟲危害造成的傷口,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,發(fā)病也重。

二、周年綜合防治措施

1.合理間作,增施有機肥,提高棗樹的抗病力。營養(yǎng)條件是棗樹生長、結果的基礎,施肥管理的好壞從多方面影響棗樹的發(fā)病率。首先應該控制氮肥的施用量,增加有機肥和鉀、鈣等肥料的使用,以提高棗樹的抗病力。

2.調節(jié)樹體營養(yǎng),加強冬剪和夏剪。以夏剪為主、結合冬剪,培育良好的樹體結構,疏密得當,改善棗樹地內的通風透光條件,以增強樹勢,提高抗病能力。

3.加強棗園管理,提前做好殺滅病原方面的工作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,施用殺菌劑殺滅漿爛果病的病原。收獲后及時清潔棗園,將落在地上的漿果深埋,以減少病原。早春刮樹皮,結合冬剪,剪除枯枝、蟲枝,并集中燒毀。

4.藥物防治。發(fā)芽前及時噴3~5度石硫合劑或噴一遍40%福美砷可濕性粉劑100倍液,能殺滅樹體上越冬的病源。對老病株和重病區(qū)的棗園,6月下旬至7月上旬,結合防棗銹病噴施石灰倍量式200倍波爾多液進行保護,每10天左右噴藥1次,共噴藥3~4次。發(fā)病前后可選擇觸殺性殺菌劑和內吸性殺菌劑交替進行防治。

編輯:foodqa

 
分享:
[ 網刊訂閱 ]  [ 生產技術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 

 
 
推薦生產技術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1.013 second(s), 124 queries, Memory 1.2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