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:向日葵菌核病
為害作物:向日葵
為害癥狀:
根腐型 從苗期到收獲都能發(fā)生。苗期發(fā)病時幼芽和胚根有褐色病斑,水浸狀,病斑很快擴展,腐爛,幼苗不能出土。病輕的雖能出土,但隨著病斑擴大,扣環(huán),幼苗萎蔫死亡。成株期發(fā)病時根或莖基部產(chǎn)生褐色病斑,漸擴大至根的其它部分和莖,病斑褐色,蔓延至莖部時可向上和向左右擴展,有同心輪紋,病斑可長達1米左右。以后病斑部分氏出白色茁絲,后形成黑色菌核,重病株萎蔫枯死,莖組織腐朽易斷,內(nèi)部有黑色菌核。
莖腐型 一般在莖中、上部發(fā)生病斑,橢圓形,褐色,后擴大,有同心輪紋,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。病斑也可以擴大至扣環(huán),片萎蔫枯死。病斑中央淡褐。
葉腐型 病斑橢圓形,褐色,稍有同心輪紋。濕度大時很快蔓延至全葉,天氣稍干燥時病斑從中間裂開,脫落,形成穿孔。
花腐型 在花盤背面產(chǎn)生褐色圓形水浸狀病斑,逐漸擴大可達全花盤,使組織變軟腐爛,空氣潮濕時可出現(xiàn)白色菌絲。菌絲可穿過花盤,蔓延于籽實之間,最后形成網(wǎng)狀黑色菌核;ūP內(nèi)外都可形成黑色的大小不等的菌核。最后由于花盤組織腐爛落地,果實不能成熟,有的果實內(nèi)外也存在菌核,籽仁褐色。
病原菌形態(tài)特征:由真菌寄生引起LJclerotiniasclerotiorum(Lib.)deBary]。菌核可萌發(fā)產(chǎn)生子囊盤,子囊棍棒狀,無色,側絲絲狀無色。子囊孢子單胞,橢圓形,無色。
發(fā)病特點:病苗以菌核在土壤和種子內(nèi)外越冬,第二年春天,菌核直接產(chǎn)生菌絲侵染幼苗胚根引起根腐型菌核病,也可侵染成株期根部或根莖部井蔓延,-直到收獲。病苗或病株的報或莖葉通過互相接觸可蔓延侵染。在條件適合時菌核可萌發(fā)形成子囊盤,不斷形成子囊孢子,隨氣流傳播,侵染莖、葉、花盤引起莖腐、葉腐和花腐,最后形成菌核越冬。菌核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,6~9月雨水多,雨日多,濕度大時病重;重茬、地勢低洼也加重發(fā)病。防治方法 向日葵菌核病菌源廣,傳染渠道多(種子、土壤、氣流都可傳染),寄主的感病階段每年都正值雨季,防治有很大困難。因而必需采取綜合防治方法:
(1)輪作2~3年以上,不與豆科、茄科等作物輪作,可與禾本科作物輪作。
(2)種植和培育抗病品種,如龍葵雜1號等。
(3)清除病株殘余,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。
(4)從無病花盤上留種,播前篩去夾雜的菌核凈或50%多菌靈,以種子重量的0.5%拌種。
(5)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性。
(6)適期晚播,將播期延至5月下旬,使開花期與雨季錯開。
(7)花期噴藥 在開花期雨水多時應立即噴藥,可用50%菌核凈500倍液,50%速克靈或50%乙烯菌核利800-~1000倍液。盛花期后連噴2-3次,間隔7天,效果顯著。
常用藥劑: 乙烯菌核利 速克靈 菌核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