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態(tài)特征:該蟲成蟲體長約12毫米左右,翅展約30毫米,頭、胸及觸角黑褐色,雄蛾觸角羽毛狀,雌蛾觸角櫛齒狀。胸背及腹部兩側有橙黃色長毛,前翅半透明,但翅基1/3為黃色,其余暗灰色,翅脈暗褐色,后翅底色為黃色。卵橢圓形、扁平,初產(chǎn)時黃白色,后漸為淡褐色。幼蟲體長約為20毫米,頭小,黑褐色、體黃綠,體側及背稀生白色細毛。蛹扁卵形,長約8-10毫米,前期頭、胸淺黃棕色,腹部黃綠。并體上條黑線可見,后期呈褐色。其蛹外常包有橢圓形扁平淡褐色的繭。
發(fā)生與危害:大葉黃楊、銀邊黃楊、金心冬青衛(wèi)矛、扶芳藤和絲棉木等。該蟲一年發(fā)生1代。翌年3月底至4月初卵孵化,幼蟲有群集為害習性,4月底至5月初幼蟲老熟,在淺土中結繭化蛹,以蛹越夏。11月上旬成蟲羽化,交配后產(chǎn)卵,卵產(chǎn)在枝梢上,以卵越冬。它以幼蟲取食寄主葉片,發(fā)生嚴重時將葉片食光,影響植株正常生長。
防治方法:
1、加強養(yǎng)護管理,剪除有卵枝條。
2、用黑光燈誘殺成蟲。
3、在幼蟲為害盛期噴施米滿15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