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稱撤光纖維(off-fiber)。在脊椎動物的視神經纖維,對網膜連續(xù)進行光刺激,興奮可被抑制而完全無反應,但當撤光(off)數(shù)秒鐘,便有明顯的沖動釋放(撤光效應),撤光因素即指此撤光釋放型而言。給光時(on)釋放沖動,稱給光因素或第一型;在給光和撤光時都釋放沖動,稱為給光-撤光因素或第二型;與上述因素相反,即撤光因素也稱為第三型。此三型,曾由H.K.Hartline(1938)通過青蛙網膜的顯微解剖描記活動電流已予以說明。給光因素在給光開始時首先出現(xiàn)高頻率的沖動,如予以短時停光,則乃轉為恒定的低頻率的沖動,而繼續(xù)給光,在給光-撤光因素中將缺少后一反應,撤光時可再產生短時的放電(撤光效應)。一般刺激光強度的增加,可帶來沖動頻率(周波數(shù))的增加(埃得里安定律),最高周波數(shù),貓的給光因素是200赫茲,同樣給光-撤光因素為400赫茲。蛙(具有混合網膜),給光因素為20%,撤光因素為30%,其余50%是給光-撤光因素。對視錐細胞較少的哺乳類,撤光因素停留在1%—2%之間,其余的是給光及給光-撤光因素。后者的百分率豚鼠(具有視桿細胞網膜)為10%,貓(具有混合網膜)為60—70%,常見有中間型的反應因素。這些視神經的沖動時間經過與其在網膜電圖上的完全一致。
這種放電類型不僅限于視覺器,而且在其他感覺系統(tǒng)中也可看到,特別是在聽覺系統(tǒng)可見于上位中樞,認為是由于神經元相互間抑制,即E.March所說的由于神經元的側向抑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