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加科人參屬人參種,學(xué)名Panax ginseng C.A.Meyer或P.schinseng Nees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以根入藥,根莖狀(參蘆)、葉、花、果實及種子也供藥用。因根如人形而得名。加名:黃參、血參、棒槌。中國是人參栽培最早的國家。
人參原產(chǎn)中國、朝鮮及俄羅斯。分布范圍在125°E-137°E,33°N-48°N。中國野生品種主產(chǎn)于東北長白山脈一帶,分布在43°N-47°N。主產(chǎn)區(qū)為吉林、遼寧及黑龍江三省。
株高約60cm。主根肥大,肉質(zhì),圓柱狀;端部上生密紋,下部多分生側(cè)根,須根細(xì)長,上有多數(shù)疣狀物,俗稱珍珠疙瘩;根莖谷稱蘆頭;多為馬牙形,俗稱馬牙蘆;莖直立,圓柱形,多為紫色,少有綠色或紫綠色。葉輪生莖端,掌狀復(fù)葉;小葉近卵形,傘形花序單個頂生,花小,花萼綠色,花瓣淡黃綠色;雄蕊5枚;雌蕊1枚,子房下位,果實扁腎形,漿狀核果,初為綠色,成熟時鮮紅色,少數(shù)呈黃色或橙黃色,每果內(nèi)常有2粒種子,種子腎形,黃白或灰白色,千粒重一般為25-35g,三年生開花結(jié)果,花期6月,果期7月至8月。4-5年生為采適期,每株結(jié)果實40-70個;種子60-90粒。
屬溫帶植物,喜溫或冷涼濕潤氣候。在年平均氣溫2.4-13.9℃、≥10℃積溫1800-3800℃、年降水量500-2000mm的氣候條件下均可栽培,對氮、磷、鉀吸收比例為2:0.5:3;喜富含有機質(zhì)、通透性良好的土壤,忌連作,喜微酸性土壤,pH4.5-5.8時生育最好,pH6.5以上對人參生育不利。
栽培技術(shù) 人參有直播法:播種后不移栽,連續(xù)生長4-6年收獲。生育期間,間、疏苗1-2次。移栽法:播種育苗后多數(shù)移栽1次,6年收獲。選背風(fēng)向陽、土壤肥力高、通氣透水良好、灌水和運輸方便的地塊。播種地宜選土質(zhì)肥活,栽參地宜選砂質(zhì)壤土。播栽頭年清理場地,多次耕耙使土壤熟化,消除雜物,休閑一年,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過磷酸鈣,提高土壤肥力,并施入農(nóng)藥,消滅病、蟲。東北地區(qū)一般畦向正南并可適當(dāng)偏東或偏西一定角度,或東偏南25°-30°,畦高25-30cm,畦面寬1-1.5m,畦長20-30m,作業(yè)道寬0.5-2.0m。
點播,行株距5×4cm,覆土3-4cm,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出苗,1-3年后移栽,春栽或秋栽,以秋栽為主。春栽4月中下旬進行,宜于越冬芽萌發(fā)前栽完。秋栽10中下旬進行,宜于土壤封凍前栽完。隨起、隨選、隨栽。選無病壯苗分等級栽植。一般行距15-30cm,株距6-12cm;平栽或斜栽,覆土5-9cm。
病害:①侵染性病害中國發(fā)生的有疫病Phytophthora cacorum、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、黑霉病Rhizopus nigricans、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、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、銹腐病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、蛇眼病Phyllosticta panax、炭疽病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、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等。
②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有凍害(俗稱緩陽凍)、紅皮、燒須、莖葉日燒、主根裂、藥害及干燥病等。
蟲害:螻蛄、蠐螬、金針蟲及地老虎發(fā)生普遍,為害嚴(yán)重;草地螟、夜盜蟲、螟蟲、粉桑介殼蟲、象鼻蟲及根瘤線蟲偶有發(fā)生。
獸害:主要有鼢鼠、花鼠、野鼠及雉雞等。
人參有黃酮甙(Panasenoside)、揮發(fā)油類、生物堿類、多肽類、氨基酸類、單糖類、淀粉、果膠及多種維生素等。藥理有抗疲勞作用,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抵抗力,調(diào)節(jié)神經(jīng)、心血管及內(nèi)分泌系統(tǒng),促進機體物質(zhì)代謝、蛋白質(zhì)和核酸的合成,提高腦力、體力活動能力和免疫功能。
甘苦、微涼;熟;甘、溫。有補氣救脫、益心復(fù)脈、安神、生津、補肺、健脾等功能。對于治療心血管疾病、胃和肝臟疾病、糖尿病、不同類型的神經(jīng)衰弱癥、各種精神病、陽痿及某些癌癥等均有較好療效;亦是一種滋補強壯藥。
人參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除藥用外,均是輕工業(yè)重要原料,加工產(chǎn)品如人參煙、酒、糖、茶、晶(花晶)及化妝品等。地上部總皂甘含量比參根高,更是提取加工各種制劑的極好原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