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質(zhì)年代名稱。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。“二疊”是德文“Dyas”(二分層)的意譯。1841年,英國地質(zhì)學家默奇森(R.I.Murchison)在俄國烏拉爾山西坡中段彼爾姆地方進行地質(zhì)調(diào)查時對當?shù)氐牡貙尤∶麨?ldquo;Permian”。但在德國,二疊紀的地層,顯然分為兩部:下部為紅色巖層稱赤底統(tǒng)(Rotliegendes),上部為鎂質(zhì)灰?guī)r稱苦灰統(tǒng)(Zechstein)。因此,美籍法裔地質(zhì)學家馬庫(J.Marcou)于1859年命名為“Dyas”(二分層)。我國的“二疊紀”一詞沿用了日本意譯“Dyas”的漢文。但現(xiàn)在國際上通用的“Permian”,卻是俄文“Пермв”的音譯。二疊紀始于2.8億年前,止于2.25億年前,持續(xù)約5500萬年。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為“二疊系”,代表符號為“P”。二疊紀分為早、晚兩個世。由于地殼劇烈運動,海洋面積繼續(xù)縮小,陸地面積繼續(xù)擴大。本紀植物仍以蕨類和種子蕨類占優(yōu)勢,后期出現(xiàn)松柏類,最后針葉樹取代了石松綱的鱗木(Lepidodendron)和封印木(Sigillaria)以及楔葉綱的蘆木(Calamites)等。植物界更明顯地分為四大區(qū)系,即北方古陸的歐美植物群(Euramerian flora)、亞洲北部的安加拉植物群(Angaraland flora)、中國和東南亞的華夏植物群(Cathaysian flora)和南方古陸的岡瓦納植物群(Gondwanan flora)。無脊椎動物以皺紋珊瑚、蜓類、蜿足類、菊石等為主,但到二疊紀末期三葉蟲、四射珊瑚、蜓類和大部分的腕足類趨于絕滅。脊椎動物中兩棲類繁榮,鯊型魚繼續(xù)在海洋中占優(yōu)勢。已出現(xiàn)三類爬行動物:杯龍類(Cotylosauria,是恐龍、現(xiàn)代爬行類和鳥類的祖先);盆龍類(Pelycosauria,背上有帆的奇特的爬行動物)和獸孔類(Therapsida,即似哺乳爬行動物)。